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别装!

Sylvia施越 设计上海
2024-09-07


上海的特色,就是“装”。


2015年,我在上海坐地铁的时候,经常会在地铁上看到一个广告,标题叫:《不用去纽约巴黎,生活同样国际化》。我一直以为是一则房地产的广告,因为当时我身边的朋友们居住的小区分别叫:威尼斯花园、东方曼哈顿、巴黎之春、海上普罗旺斯、泰晤士小镇。在上海生活,意味着我们身体在上海,灵魂五湖四海。


后来我去了外滩美术馆,才发现《不用去纽约巴黎,生活同样国际化》其实是上海艺术家陈箴的展览。策展人侯瀚如和陈箴夫人徐敏挑选了艺术家最有代表性的10件作品进行展出,其中正包括了如《日咒》、《早产》、《净化室》等有着上海标志性市井符号的作品,马桶、旧轮胎、搪瓷脸盆、自行车遗骸,这些不那么体面的上海生活细节,一一隐藏在外滩美术馆这座装饰艺术风格的建筑体内。



陈箴的作品里可以看见

他对上海这座急速扩张发展中的城市的精彩回应。



《繁花》也走了同样的路线:轰轰烈烈的上海财富新贵奋斗史,芝麻绿豆的家长里短故事。无论是金宇澄的原著《繁花》,还是王家卫改编剧本的《繁花》,两者都像是外滩美术馆里藏着的陈箴展览:五光十色的外衣之下,能引起人共鸣和回味的还是鸡毛蒜皮的市井生活细节。市井生活铸就了人格基因的形成、塑造了我们的生活习惯,它是人类生活的原点和支点,无论我们飞到多高多远,始终引导着生活的发展轨迹;社会生活则帮助我们假装成为另一个人,尤其是在上海这样一个做生意需要白天至真园吃椒盐大王蛇,晚上夜东京咸菜下泡饭的地方。


过年期间,社交媒体上有许多关于上海外企社畜返乡,身份返璞归真的讨论。上海话里有许多关于“假装”的词汇:坍台、豁胖、扎台型、掼榔头。喜欢掼榔头的人多了,上海真实的生活状态也变得愈发扑朔迷离。这可能也是为什么王家卫版本的《繁花》所展现的上海繁华生活会有如此之多的争议:这部描写上海90年代风貌的电视剧,一面轰轰烈烈地勾起了上海观众的旧时集体回忆,一面又展现了与90年代中国其他城市脱节、能比肩现代纽约巴黎的夸张财气和腔调。

到底哪一面,才是上海的真相?



加布里埃尔·巴西利科的肖像,由米兰 Archivio Basilico 提供



去年年底,米兰分别在大皇宫和三年展,首次举办了意大利摄影大师加布里埃尔·巴西利科(Gabriele Basilico)的摄影展。这两场展览规模宏大,展出了加布里埃尔自70年代以来拍摄的500多张以不同城市的街道和建筑作为主角的摄影作品。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布里埃尔镜头下城市的变迁,同时也是重要的视觉社会调查文档。其中,上海正是加布里埃尔的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在这次展览中,我们终于有机会可以从一个第三者的视角,从一个抽离感情与生活视觉死角的摄影师眼里,看到他者眼里上海最客观的一面。



加布里埃尔·巴西利科在米兰的展览海报



2005年,加布里埃尔第一次来到上海,是为了以拍摄世界各地建筑为主题的广告项目。2010年,加布里埃尔再次来到上海参与拍摄,和上次的目的一样——只是为了完成客户的任务。当时,他受邀前往上海世博会拍摄拍摄世博园区里的意大利馆。在上海呆上一段时间以后,他开始对这座用数百座摩天大楼点缀天际线、有着西方生活色彩的东方城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加布里埃尔决定通过摄影,对上海这座城市进行一场全面考察。



当时被围观的摄影师©️Archivio Basilico



加布里埃尔拍摄建筑,有自己独特的技巧。为了能让相片中的某一栋建筑能在混乱的街道中被观赏者注意到,摄影师必须强调该建筑的独特性,并将其与其他建筑区分开来。加布里埃尔拍摄的城市街道具有自己的 "未来主义 "色彩:他喜欢将他想着重展示的对象相互渗透,例如缩小一些大型物体,在构图上凸显其他的小型物件,以增加视觉上的对比度。这样一来,他就可以迅速吸引欣赏者的注意力,同时赋予拍摄对象独特的个性。



Gabriele Basilico镜头下的上海©️Archivio Basilico



在对上海城市摄影的研究中,加布里埃尔受到了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和《霸王别姬》里的艺术美学的启发。张艺谋电影里常常重复出现对称的建筑、充满力量的几何符号,这些元素都可以让人联想东方浩瀚又隐秘的一面。因此,他拍摄的上海,也着重凸显了上海无垠的奢华和具有东方情调的民族性情感。



Gabriele Basilico镜头下的上海©️Archivio Basilico



他注意到,世博会背景下的上海,正在进行一场创新实验:对优秀历史建筑进行重建和保护。历史建筑的修复和保护,是许多有着长久历史文化背景的欧洲国家都在积极关注的问题。显然,和其他欧洲国家一样,上海也渴望能够向世界彰显它独特的历史建筑,但上海并没有模仿欧洲的处理模式——永无止尽地修补“城市废墟”。保护、修复和重建历史建筑,可以辩证地处理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包括城市外观和建筑功能的补偿需求;而在上海,面对城市化和现代化对旧历史建筑生存空间的挤压,上海选择了对历史建筑进行数量、密度和人流流动性的控制,在唤醒城市历史记忆的同时,也保持了城市的现代和多功能感。


另外一方面,他也将镜头对准了上海的内里,特意使用软现实主义的细微差别来描绘上海这样一座光鲜城市背后的市井残存遗迹。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一个又一个商业建筑群体,注定要在那些代表进步的新奇事物的注视下,逐渐被排挤、最后在未来会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加布里埃尔在对上海的观察中,发现了这种压抑的城市情感诗学。凋零的建筑外壳下,流淌着强烈的现实主义生活气息,还有那些为了生存而战斗过的斗争痕迹。



Gabriele Basilico镜头下的上海©️Archivio Basilico



他喜欢将怀旧和无望的忧郁当成一种浪漫,用镜头描绘那些容易令人忽视的晦涩壮丽,这些视角启发了加布里埃尔来重新诠释上海。加布里埃尔曾经在世博会展馆落成彩排时拍摄过一张照片:照片中,一大群中国年轻人站成一排,齐刷刷地一次次排练演习开幕礼仪。这样的高度秩序化的演习,在中国稀松平常,但是对于加布里埃尔来说,看到的却是一场不寻常的文化奇观。



Gabriele Basilico镜头下的上海©️Archivio Basilico



他的镜头善于捕捉到大都市生活的矛盾,描绘生活化和都市化两个抽象世界之间所产生的冲突。他的每一幅“城市肖像画”都具有诗意的主观性,他很少拍摄那些标志性的旅游景点,而是捕捉真实的图像来重新设计城市形象。当一个城市被艺术家记录下来以后,它也会成为我们认识与比较其他城市的媒介。加布里埃尔经常将建筑作为其作品的重点,这些建筑帮助他有效地描绘了相片想透露的另一层含义:繁华都市下迷惘的生活方式。


只有当摄影被当成一种视觉的哲学工具时,拍摄对象与那些无法被拍摄下来的抽象思想才会被共同建立起了连接。摄影所谓的客观性,有时也可以传递人文的情感——摄影师所做的不仅是通过摄像技术上再现城市和建筑,而是批判性地捕捉其精神内涵。


他说:“作为一名摄影师,我已经学会把自己放在一边,放弃过于主观和人为的表达,转而施展对现实的客观再现,对事物的原貌敬以最大的尊重。”与其说摄影师拍摄城市是在记录建筑和人群,不如说是在表现建筑所描绘的生活理念。照相机是技术性的发明,以保证摄影师可以提供没有批判性的客观记录,帮助我们理解和欣赏城市。



Gabriele Basilico镜头下的上海©️Archivio Basilico



摄影是对城市的补充。在对上海的研究中,加布里埃尔探讨了城市的郊区问题。郊区的概念是在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崛起时期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城市发展形式,与历史上确定的城市中心地位并列。郊区,可以取代城市中心,成为历史、政治和经济的参照点。在功能上,郊区是城市场域的集群,是边境国家,是规划区和区之间的分界线,长久以来在城市保持模糊和不确定的特性。虽然郊区满足了城市发展的需要,它的表面特征是重新界定城市的外围,不断地在地域和法规上对城市施加压力。郊区相对来说的“寒酸”代表了城市建筑和城市规划的特点——它是城市的工具,是被用来使用的,而不是用来理解的。


上海没有明显的郊区地带。加布里埃尔评价上海:“没有明确的中心,他永远不知道自己走在哪里。”在他看来,上海市针对郊区的解决方案,是以郊区为基底发展城市——弄堂和摩天大龙并驾齐驱,上海的城市规划制造了一种互补的平衡形式。加布里埃尔为上海弄堂与摩天大楼拍摄的强烈反差感相片,强调了这种平衡。



Gabriele Basilico镜头下的上海©️Archivio Basilico



郊区被认为是一种文化异化,是涉及城市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问题。多年以来的城市发展——无论是因为出于害怕、阻碍还是纯粹的懒惰——剥夺了郊区重新配置地域与物质的权利,郊区无法拥有自己独立的特征。加布里埃尔经过研究和提炼,揭示了他对上海的思辨:一座城市价值的反思。上海的价值隐藏在他相片中分散的视觉、隐秘的构图、个体或群体元素,以隐晦的方式建造了这座城市的真实形象。受到上海“后郊区”城市的启发和刺激,他的图像成功地将上海传统与未来、真实与抽象融合在一起。加布里埃尔认为,上海这座城市看似 "无边无际,没有中心",并非因为人们各自居住的杂乱无章的建筑群,而是因为上海是“一个由一块块小区域组成的群岛,在这里,每个人都认识其他人。”加布里埃尔的照片成功地描绘了上海的历史,永恒的更新、无尽的发展、衰落与重建的循环。



©️Archivio Basilico



历史、记忆、未来、那些新兴的和即将凋零的,上海“装”得太多了。无论是王家卫还是加布里埃尔,每个人镜头下的上海都是不一样,张张照片都无法倾尽上海装下的东西。


拍摄一座城市,意味着摄影师家需要为拍摄对象做出类型、历史或情感上的选择。它也意味着摄影师需要在拍摄过程中寻找对象,并创造故事、关系、构造想象,同时还原拍摄对象的客观面貌。回看加布里埃尔在14年前记录下的上海——其实并没有过去太久远,在物理空间中,它变了太多,仿佛这些照片拍摄的是一个离我们时代很遥远的上海。但是在相片藏匿的情感肌理中,上海又仿佛从未变过:繁忙都市下庞大的、微小的个体与集体相依,先进的立足于衰败的之间生长。上海从来没办法假装自己是巴黎和纽约,“装”就是上海独有的特质。




撰文:Sylvia 施越

编辑:Wallis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设计上海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